第十九章 附录 1  任正非:管理的真相

关灯 护眼 舒适     字体:

上一页(3/5) 目录 下一页(3/5) 繁体版

亲爱的书友,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,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,请访问真实地址:http://m.qqread.cc/43189/20.html

的人是多的,他们比不革命好,社会应认同他们,给予机会。不必要求他们那么纯洁,花那么多精力去审查他们,高标准要求他们,他们达不到也痛苦。而且要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一同来支撑,以物质文明来巩固精神文明,以一种机制来促使他们主观上为提高生存质量,客观贡献是促进革命,充分发挥他们贡献的积极性。我主持华为工作后,对待员工,包括辞职的员工都是宽松的,我们只选拔有敬业精神、献身精神、有责任心、使命感的员工进入干部队伍,只对高级干部严格要求。这也是亲历亲见了父母的思想改造的过程,而形成的宽容的品格。青少年时代我们与父母相处的青少年时代,印象最深的就是渡过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。今天想起来还历历在目。我们兄妹七个,加上父母共九人。全靠父母微薄的工资生活,毫无其他来源。本来生活就十分艰难,儿女一天天在长大,衣服一天天在变小,而且都要读书,开支很大,每个学期每人交两到三元的学费,到交费时,母亲每次都发愁。与勉强可以用工资来解决基本生活的家庭相比,我家的困难更大。我经常看到母亲月底就到处向人借三到五元钱度饥荒,而且常常走了几家都未必借到。直到高中毕业我没有穿过衬衣,有同学看到很热的天我还穿着厚厚的外衣,就让我向母亲要衬衣,我不敢,因为我知道做不到。我上大学时母亲一次送我两件衬衣,我真想哭,因为,我有衬衣了弟妹们就会更难了。我家当时是两到三人合用一条棉被,而且破旧的被单下面铺的是稻草。“文革”造反派抄家时,以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、专科学校的校长家,不知有多富,结果都被惊住了。上大学我要拿走一条被子,就更困难了,因为那时还实行布票、棉花票管制,最少的一年,每人只发0.5米布票。没有被单,母亲捡了毕业学生丢弃的几床破被单缝缝补补,洗干净,这条被单就在重庆陪伴我度过了五年的大学生活。这次在昆明散步时,也谈到了那时的艰难。1959~1962年,由于“大跃进”的失误,也由于三年的自然灾害,国家陷入了经济困难。那时我正好在读高中,当时最大的困难就是饥饿,天天都是饥肠辘辘,无心读书,我高二还补考了。我在初中时人家把我作为因材施教的典型,而高中却补考。我青少年时期并无远大的理想,高中三年的理想就是能吃个白面馒头。因此,我特别能理解近几年朝鲜人民的困难,他们还有国际援助,人口又少。中国那时处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与制裁中,人口又多,其困难比今天的朝鲜及非洲还要大。后来饿得多了,方法也多了,上山采一些红刺果(就是我们绿化用的那种),把蕨菜根磨成浆、青杠子磨成粉代食。有时妹妹采几颗蓖麻子炒一下当花生吃,一吃就拉肚子。后来又在山上荒地种了一些南瓜,以及将美人蕉(一种花)的根煮熟了吃。刚开始吃美人蕉根时,怕中毒,母亲只准每人尝一点。后来看大家都没事,胆子就大一些,每天晚上儿女围着火炉,等着母亲煮一大锅美人蕉的根或南瓜来充饥,家庭和和睦睦。那时,根本没有专用的厨房,而是卧室床前的地上,挖一个坑,做一个地炉,又做饭,又取暖,大家围在一起,吃南瓜,其乐融融。父母的不自私,那时的处境可以明鉴。我那时大概十四五岁,是老大,其他一个比一个小,而且不懂事。完全可以偷偷地多吃一口,但他们谁也没有这么做。父亲有时还有机会参加会议,适当改善一下。而母亲那么卑微,不仅要同别人一样工作,而且还要负担七个孩子的培养、生活。煮饭、洗衣、修煤灶……什么都干,消耗这么大,自己却从不多吃一口。我们家当时是每餐实行严格分饭制,控制所有人的**的配给制,保证人人都能活下来。不是这样,总会有一两个弟妹活不到今天。那时候,我才真正理解“活下去”的含义。我快高考时,有时在家复习功课,实在饿得受不了了,用米糠和菜和一下,烙着吃。被父亲碰上几次,他心疼了。其实那时我家穷得连个可上锁的柜子都没有,粮食是用瓦罐装着,我也不敢随便抓一把,否则也要有一两个弟妹活不到今天。(我的不自私也是从父母身上学到的,华为今天这么成功,与我的不自私有一点关系。)后三个月,母亲经常早上悄悄塞给我一个小小的玉米饼,使我安心复习功课。我能考上大学,小玉米饼有巨大的功劳。如果不是这样,也许我也进不了华为这样的公司,社会上可能多了一个养猪能手,或街边多了一个能工巧匠而已。这个小小的玉米饼,是从父母与弟妹的口中抠出来的,我无以报答他们。当1997年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改革时,开始向学生收费,而配套的助学贷款又没跟上,华为向教育部捐献了2500万元寒门学子基金。在基金叫什么名字上争论很大,甚至有员工亲自来找我,说不要叫寒门,应叫优秀xx,这些人不少还是博士、博士后。我认为出身贫寒并不羞耻,而思想与知识贫寒,出身高贵也不光荣。我的青少年时代就是在贫困、饥饿、父母逼着学中过来的。没有他们在困难中看见光明、指导,并逼迫我们努力,就不会有我的今天。“文革”岁月父亲一生谨小慎微,自知地位不高,从不乱发言而埋头在学问中。因此,平安度过了1957年“反右”、1959年“反右倾”和1964年“四清”。但没有

第十九章 附录 1(3/5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TXT下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