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六章:太原龙兴 上  隋唐我来了

关灯 护眼 舒适     字体: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(1/4) 繁体版

亲爱的书友,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,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,请访问真实地址:http://m.qqread.cc/40518/27.html

(三条腿的凳子最稳定,但当第四股力量介入的时候,这样的平衡就会被打破。抓住时机,找准目标,笑到最后的人竟变成了一直寂寂无声的唐公李渊。这是一次贵人话语迟的美丽巧合,还是一场早有预谋的军事行动?)

新崛起的这股势力,正是李渊统领的太原军,也就是后来的李唐王朝。

李渊(566——635),字叔德,陇西成纪(今属甘肃省天水市)人,祖父李虎,西魏八柱国之一,北周代西魏后,追封李虎为唐国公,这个封号一直继承下来,直到李渊把“唐”这个字用作国名。《旧唐书·高祖本纪》形容李渊:“及长,倜傥豁达,任性真率,宽仁容众,无贵贱咸得其欢心。”李渊不仅性情温和,而且允文允武。在一些民间叙事中,李渊常常作为一个胸无大志、优柔寡断、胆小谨慎的人出现,其实不然,李渊与隋朝皇室一样,都出身关陇贵族集团,身份高贵,天生骨子里就有一股做王者的傲气,当时有一个叫史世良的术士,善于相面,他曾对李渊说:“公骨法非常,必为人主,愿自爱,勿忘鄙言。”像这种舆论造势我们姑且不去论其科学性和真假,相较之下,李渊的反应更值得我们去注意。《旧唐书·高祖本纪》记载李渊听了这话后,“颇以自负。”他心底里的骄傲显露无疑。李渊最初仕于隋时一直比较沉寂无名,征讨高句丽时,李渊也没有随征,而是负责怀远镇的督运工作,杨玄感叛乱时,李渊负责弘化郡的安抚工作,防止叛乱再生,做的都是一些善后的小工作。直到大业十一年(公元615年),李渊的才能真正显现出来。是年,隋炀帝命李渊前往山西剿平母端儿叛乱。按照《旧唐书·高祖本纪》的说法,母端儿率众数千,而李渊身边只有十余名骑兵,面对漫山遍野的敌军,李渊面无惧色,连射七十余发,箭箭无虚,敌兵应弦而倒。母端儿见李渊如此骁勇,急忙下令撤军。李渊创造了十余骑退千余兵的神话,声名大振。他的政治生涯,从此突飞猛进,第二年(公元616年),被拜为右骁卫将军,又过一年(公元617年),被拜为太原留守,“郡丞王威,武牙郎将高君雅为副。”到这时,李渊已经独掌一方军政大权,实力非常雄厚。

正是在自己的政治生涯顺风顺水的时候,李渊选择了从太原起兵,与众农民起义军一样,举起了反对隋炀帝的大旗。大唐王朝的开国历史,从这一页正式揭开。有的学者认为起兵的实际策划者和操作人为李渊的二儿子李世民。其实不尽然,笔者认为,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绝对的谁先谁后之分。在《旧唐书·高祖本纪》中,至少有两条史料可以证明李渊早有起兵之意。第一条,是笔者前文提到过的“高祖颇以自负”,李渊对于相面之士的话语是非常在意的,说明他自己也常怀帝王之志。第二条,笔者于本书开头也曾提到过,李渊在安抚弘化镇期间,“历试中外,素树恩德,及是结纳豪杰,众多款附。”这样的举动甚至引起了隋炀帝的猜疑,幸亏李渊后来用奢侈糜烂的生活作风蒙蔽了隋炀帝的双眼,逃过一劫。

而李世民也的确是此次太原起兵的谋划者之一。我们先举两《唐书·太宗本纪》的记载。在《旧唐书·太宗本纪》中,有记载称:“时隋祚已终,太宗潜图义举,每折节下士,推财养客,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。”如果要拿这条史料来证明李世民是起兵主谋的话,则存在一个时间上的疑点。这条史料中明言“时隋祚已终”,应该是指江都兵变之后,而其时李渊早已起兵,故而这里存在一个不可弥补的时间差。就算我们把“时隋祚已终”所包含的时间长度给拉长,那么这条史料虽然不存在时间差的问题,但同样存在叙述上的问题。这条史料前文还在叙述大业十三年(公元617年)李渊与李世民共同抗击高阳贼帅魏刀儿的事迹,下一句直接跳到“时隋祚已终,”显得过于跳跃。所以在《新唐书·太宗本纪》中则直接称“高祖起太原,非其本意,而事出太宗。”《新唐书·太祖本纪》的说法与《新唐书·太宗本纪》的说法比较相似,《新唐书·太祖本纪》称:“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,阴结豪杰,招纳亡命,与晋阳令刘文静谋举大事。计已决,而高祖未之知,欲以情告,俱不听见。”两部本纪的相似之处就在于皆讲明起兵太原是李世民的主意,并且高祖对此毫不知情,正应“非其本意”与“而高祖未之知”所云耳,并且《新唐书·太祖本纪》的说法巧妙地避开了时间差的问题,表明李世民眼光长远,早就预见到了隋朝必亡,所以才与刘文静早早开始谋划起兵大计。《旧唐书·太祖本纪》也记:“太宗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,劝举义兵。”其说法与《新唐书·太祖本纪》和《新唐书·太宗本纪》是同,在此不赘言。我们再举《资治通鉴》的史料,如果按照《资治通鉴》的说法,也应该是把李世民放到了起兵的主谋位置上。首先,《资治通鉴》在介绍到李渊及其四子的时候,几乎没有记李渊做了什么,反而把笔墨都花在了李世民身上。《资治通鉴》称世民“见隋室方乱,阴有安天下之志,倾身下士,散财结客,咸得其欢心。”可见李世民很早就心怀大志,他为了实现自己的“安天下之志”,结交了一批当时的可用之才。其中包括长孙顺德、刘弘基、窦琮、刘文静、裴寂。我们一个个来看。

长孙顺德、


第二十六章:太原龙兴 上(1/4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TXT下载